回屈
回屈(huí qū)
發音:[huí qū]
基本含義:指因受到外界的壓力、限制或困擾而退縮、屈服或放棄原有的立場。
詳細解釋:回屈是由“回”和“屈”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意思是因受到外界的壓力、限制或困擾而退縮、屈服或放棄原有的立場。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或立場,而選擇退縮或妥協。
使用場景:回屈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挑戰或壓力時的態度和行為。它常常用于貶義,表示一個人膽小怕事、無原則、無勇氣面對困難,容易屈服或放棄。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鼓勵彼此要堅持原則,不要回屈。
故事起源:回屈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當時,劉邦和項羽是兩位爭霸天下的軍事統帥。在戰爭中,項羽的軍隊被困在垓下,面臨著劉邦軍隊的圍攻。在這個危急的時刻,項羽的部下韓信建議他采取“反間計”,即假裝投降劉邦,然后乘機奪取勝利。然而,項羽沒有采納韓信的建議,而是選擇了回屈,最終導致了垓下之戰的失敗。因此,回屈成了貶義詞語,用來形容膽小怕事、無勇氣的人。
成語結構:回屈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回”和動詞“屈”組成。其中,“回”表示退縮、放棄,而“屈”表示屈服、妥協。兩個動詞的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意義,用來描述人在面對困難時的退縮、屈服的行為。
例句:
1. 在面對挑戰時,我們不能回屈,要堅持自己的立場。
2.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從不回屈,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記憶技巧:記憶回屈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可以想象一個人面對困難時,腰背彎曲、退縮的形象,這樣就可以將“回屈”和退縮、屈服的含義聯系起來。另外,可以通過多次重復和運用這個成語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回屈這個成語感興趣,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堅持、勇氣相關的成語,如“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回屈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面對數學考試的挑戰,他沒有回屈,努力學習,最終取得了好成績。
2. 初中生:在班級的辯論賽中,她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回屈,最終贏得了比賽。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他沒有回屈,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