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隱
基本解釋
仁愛惻隱。 唐 元稹 《對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雖有慈惠之長,仁隱之吏尚不能存。”
成語(Idiom):仁隱
發(fā)音(Pronunciation):rén y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有仁愛之心,但在特定情況下,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與利益,選擇隱忍、退讓或隱藏真實意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隱是由“仁”和“隱”兩個字組成。仁指的是仁愛之心,即對他人的關心、關愛和寬容;隱指的是隱藏、隱忍。仁隱在特定情況下,表達了一個人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與利益,而選擇隱藏真實意圖、隱忍退讓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仁隱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沖突或危險時,能夠以仁愛的心態(tài)去隱忍、退讓或保護自己與他人。這個成語通常用于褒義,贊揚那些能夠在逆境中保持善良、寬容和智慧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仁隱一詞出自《論語·述而》:“君子不器。”孔子弟子子路在和孔子討論學問時,提到一個人的品行應當是內外一致的,如果內心有善良的品質卻表現出惡劣的行為,就是不合格的人。孔子回答說:“君子不器。”意思是一個君子不會僅僅憑借外表的器物來判斷一個人的品德,而是看重一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和品行。這個故事啟示人們應該注重內心的修養(yǎng),而不僅僅追求外在的表面功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隱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名詞“仁”作為動詞,意為隱藏、隱忍;動詞“隱”作為賓語,意為仁愛之心。整個成語的結構簡潔明了,意義清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保持著仁隱的態(tài)度,從不與他人爭吵。
2. 在面對沖突時,她選擇了仁隱,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3. 他的仁隱讓他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仁”字與“仁愛”聯(lián)系起來,表示對他人的關心和寬容;將“隱”字與“隱藏”聯(lián)系起來,表示隱藏真實意圖??梢酝ㄟ^這兩個關鍵詞來記憶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仁愛、寬容、退讓相關的成語,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人志士”等,以拓寬對仁隱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玩耍時,我選擇仁隱,不打擾正在學習的同學。
2. 初中生:面對欺負我的同學,我選擇了仁隱,用寬容的心態(tài)去對待他們。
3. 高中生:在班級的決策中,我會尊重他人的意見,以仁隱的態(tài)度來處理不同的觀點。
4. 大學生:在工作中,我會以仁隱的心態(tài)對待同事的錯誤,幫助他們成長和改進。
5. 成年人:面對不公正的待遇,我會選擇仁隱,保持冷靜和理智的態(tài)度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