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贓
基本解釋
猶貪贓。《宋書·劉湛傳》:“﹝ 湛 ﹞為人剛嚴用法,姦吏犯贓百錢以上,皆殺之,自下莫不震肅。”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在京流外有犯贓者,皆遣執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清史稿·世祖紀二》:“丁卯,定犯贓例,滿十兩者流 席北 ,應杖責者不準折贖。”
成語(Idiom):犯贓(fàn zāng)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z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盜竊他人財物或受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贓是指犯罪分子在盜竊他人財物或受賄時被抓住的行為。這個成語中的“贓”指的是非法獲取的財物。犯贓不僅僅指的是犯罪行為本身,還暗示了行為者的不義和不道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貪污腐敗、違法犯罪等不正當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年》。故事中,一個名叫贓夫的人盜竊了宣公的財物,卻被抓住了。這個故事使得“犯贓”成為了一個用來形容盜竊行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犯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犯”表示犯罪,行為動作,而“贓”表示非法獲取的財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犯贓被抓住后,不得不面對法律的制裁。
2. 這個官員涉嫌犯贓,正在接受調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犯贓”與盜竊行為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偷竊財物時被抓住的畫面,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詞語,如“犯罪”、“盜竊”等來擴展對“犯贓”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偷了同學的鉛筆盒,犯贓被老師發現了。
2. 初中生:那個商人涉嫌犯贓,正在接受調查。
3. 高中生:他因為犯贓被判了很長的刑期。
4. 大學生:在反腐敗運動中,很多官員因為犯贓被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