悇悑
成語(Idiom):悇悑(tú lěi)
發音(Pronunciation):tú lě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險惡,行為兇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悇悑一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年》。悇悑的意思是指人的心思邪惡,行為兇暴。它形容人的品行兇惡,行為殘暴,多用來形容作惡多端、行為兇悍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悇悑一詞多用于文學作品、演講或議論中,用來形容人的品行惡劣、行為兇悍的特點。它可以用來形容兇惡的暴徒、殘暴的犯罪分子以及惡劣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書,其中記載了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左傳·襄公二十年》中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心險惡、行為兇暴的人物,從而衍生出了成語悇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悇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別是“悇”和“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悇悑,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2. 這個人心地悇悑,不值得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悇悑這個成語。可以將悇悑拆分為“悇”和“悑”,然后聯想“悇”字的發音類似于“土”,而“悑”字的發音類似于“雷”,聯想到土地上有雷電,表示兇險和惡劣的特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悇悑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例如“兇神惡煞”、“兇相畢露”等,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了解成語的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悇悑,經常欺負其他同學。
2. 初中生:這個人性格悇悑,經常打架斗毆。
3. 高中生:他的行為悇悑,導致他被學校開除。
4. 大學生:這個社會上有太多的悇悑之徒,我們應該呼吁社會更加安全和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