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虜
基本解釋
造反者,反叛者。《漢書·昭帝紀》:“度遼將軍 明友 ,前以羌騎校尉將 羌 王侯君長以下擊 益州 反虜……有功。”《后漢書·任光傳》:“大司馬 劉公 將 城頭子路 、 力子都 兵百萬眾從東方來,擊諸反虜。” 宋 秦觀 《李泌論》:“﹝ 安祿山 ﹞一旦舉兵犯順,天下之人以為反虜,切齒攘袂,惟恐其不滅。”
成語(Idiom):反虜(fǎn lǔ)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l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反對外族入侵,抵抗侵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虜是指反對外族侵略者,抵抗入侵的意思。虜指外族侵略者,反指抵抗、反抗。這個成語強調了民族自尊、抵抗外敵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反虜一詞常用于描述抵抗外族侵略的歷史事件、英雄事跡或者表達對侵略者的抵制態度。在現代生活中,也可以用來形容對任何形式的侵犯、壓迫或欺凌的抗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反虜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典籍《左傳》中。《左傳》是戰國時期魯國的史書,記載了魯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其中,有一則關于抵抗外族侵略的故事,成為了反虜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反”是動詞,表示反對、抵抗;“虜”是名詞,指外族侵略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反虜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
2. 這個國家的人民歷經磨難,終于成功反虜,重建了家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戰士,站在家鄉的邊界上,堅決抵抗入侵者的侵略,反抗虜寇,捍衛家園。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抵抗侵略的故事和英雄事跡,深入了解中國人民反虜的歷史傳統和精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像抗日英雄一樣,勇敢地反虜,保衛我們的家。
2. 初中生: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團結一心,才能成功反虜,保衛祖國。
3. 高中生:反虜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傳承下去,為國家的繁榮和安寧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