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編
成語(Idiom):缺編(quē biān)
發音(Pronunciation):quē b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或作品中有缺失、遺漏之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缺編是一個貶義詞語,指的是文章、作品等在編輯、撰寫過程中出現缺失、遺漏的情況。它強調了作品不完整、不周全的缺點,常用于批評、諷刺或討論文學作品的不足之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缺編常用于評論、評價文學作品、文章等。可以用于指出文學作品中的缺陷、不完整之處,或者用于形容自己或他人的寫作能力不足,缺乏全面思考和整理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缺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其中有一則名為《缺編》的故事。故事中,一個叫做楊時的人寫了一篇文章,但是文章中有很多地方沒有寫完整,于是他請教了一個朋友。朋友讀完文章后,告訴楊時文章中有很多地方缺少修飾和補充,因此稱之為“缺編”。從此以后,人們就用“缺編”來形容文章或作品中有缺失、遺漏之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缺編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缺”表示缺少,不完整,“編”表示編寫、編輯。兩個字合在一起,形容文章或作品中有缺失、遺漏之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小說的情節缺編,讀起來不連貫。
2. 他的論文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缺編明顯,需要重新修改。
3. 這部電影的劇情缺編,導致觀眾無法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缺編”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寫了一篇文章,但是由于沒有仔細編輯和修飾,導致文章中有很多地方缺少內容,因此被人批評為“缺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文學、寫作相關的成語,如“文不對題”、“言之不鑿”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作文內容很豐富,但是老師說有些地方缺編,需要補充一些細節。
2. 初中生:我看了一本小說,發現其中有很多情節缺編,導致整個故事不夠完整。
3. 高中生:老師批改我的論文時指出了很多地方缺編,我意識到自己在寫作方面還需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