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
基本解釋
(1).謂詩文中詞句相對偶。 唐 孔穎達 《尚書正義序》:“古人言誥,惟在達情,雖復時或取象,不必辭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數,經悉對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驚飆於靜樹。”
(2).訓詁學上指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對文對于辨析詞義和考訂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二》:“《禹貢》云:‘ 彭蠡 既瀦,陽鳥攸居;三江既入, 震澤 底定。’以對文言,則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澤 也。”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逸周書二》“農民”:“‘水性歸下,農民歸利。’案:此本作‘水性歸下,民性歸利’。民性與水性對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歸利’。”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字對文而誤解例》:“凡大小、長短、是非、美惡之類,兩字對文,人所易曉也。”
成語(Idiom):對文
發音(Pronunciation):duì w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或批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文意為對文學作品進行評價或批評。它強調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評判,通常用于表達對文學作品的贊賞或批評意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文常用于文學評論、討論或寫作中,用于評價或批評一部文學作品的質量、風格、主題等。它可以用于學術討論、文學論壇、文學作品評論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文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二年》中,原文為:“成公謂叔孫僑曰:‘寡人用事君,子不庸文,寡人不庸文。’”意思是成公對叔孫僑說:“我作為君主,你不需要文學修養,我也不需要文學修養。”后來,這句話演變成成語“對文”,用來形容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或批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對文”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文學評論中經常對文,深入分析作品的內涵。
2. 這篇小說受到了很多人的贊賞,我也對文,覺得它寫得非常出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成語“對文”:
1. 關聯記憶法:將“對文”與文學作品的評價或批評聯系起來,形成對文學作品進行評價或批評的形象。
2. 情景記憶法:想象自己參與文學討論或寫作,對一部文學作品進行評價或批評,加深對成語“對文”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文學相關的成語,例如“文采飛揚”、“文不加點”、“文過飾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課上鼓勵我們多讀書,多對文,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2. 初中生:我對這篇文章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它的文筆優美,情感真摯。
3. 高中生:老師要求我們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深層意義。
4. 大學生:在文學研究中,我們需要對文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