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報
基本解釋
(1).反復,往還。《詩·小雅·大東》“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毛 傳:“不能反報成章也。” 陳奐 傳疏:“報,亦反也。反報猶反復。”
(2).返回報告情況。《孫子·用間》:“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生間者,反報也。” 杜牧 注:“往來相通報也。” 梅堯臣 注:“使智辨者往觀其情,而以歸報也。”
(3).回贈禮物。《儀禮·聘禮》“贈如覿幣” 漢 鄭玄 注:“見為反報也。” 賈公彥 疏:“來而不往非禮,以禮來往……故 鄭 云:‘見為反報也。’”
(4).謂報復仇怨。《三國志·魏志·王昶傳》:“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又何反報焉!” 宋 范仲淹 《睦州謝上表》:“ 魏文帝 寵立 郭妃 ,譖殺 甄后 ,被髮塞口而葬,終有反報之殃。”
(5).關于反叛者的情報。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端平襄州本末》:“及 楊 ( 楊侁 )受犒歸, 趙 ( 趙方 )乃以檄召 郭勝 ,於是 郭 之反謀始決……初七日,反報至 襄陽 。”
成語(Idiom):反報(fǎn bào)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b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人所行的善惡行為,最終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反”表示相反、逆轉的意思,第二個字“報”表示報答、回報的意思。這個成語指的是人們所做的善惡行為,最終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最后會得到好的回報;如果一個人做了壞事,最后會得到壞的回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反報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人們的行為與其結果之間的關系。它常常用來告誡人們要做好事、做善事,因為善有善報;同時也警示人們不要做壞事,因為惡有惡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反報成語的故事有很多,其中較為有名的是《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個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個農夫,他非常善良,經常幫助別人。有一天,他在田地里發現了一只蛇,蛇非常虛弱,于是農夫把它帶回家并照顧它。蛇恢復了健康后,卻忘恩負義地咬了農夫一口。農夫感到非常痛苦,但他沒有報復蛇,而是將它放生。過了一段時間,農夫遇到了一只受傷的鹿,他及時救助了鹿,并將它帶回家照顧。鹿恢復了健康后,它帶來了好運給農夫,使他收獲了豐富的莊稼。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反”為形容詞,表示相反的意思;“報”為名詞,表示回報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做好事的人會得到反報的。
2. 不要做壞事,因為惡有惡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在做善事和惡事之后,分別得到好的和壞的回報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另外,可以將“反報”這個詞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諺語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反報”相關的成語,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等。同時,也可以研究一些有關善惡報應的哲學思想,深入了解人們行為與回報之間的關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說,做好事會得到反報的,所以我每天都要幫助別人。
2. 初中生:老師說,做壞事會有惡報,我們要懂得自律。
3. 高中生:我相信善有善報,所以我每天都盡力做好事,希望能得到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