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鐸
基本解釋
鮮卑語。非神非人之謂。《晉書·乞伏國仁載記》:“﹝ 紇干 ﹞年十歲,驍勇善騎射,彎弓五百斤。四部服其雄武,推為統主,號之曰 乞伏可汗 託鐸莫何。託鐸者,言非神非人之稱也。”
成語(Idiom):讬鐸(tuō duó)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d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讬鐸是指請人代為主持公正,以達到公正、公平的目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鐸是由“讬”和“鐸”兩個字組成。讬,古代指請托、請示;鐸,古代指官署、官府。讬鐸的含義即是請人代為主持公正,以達到公正、公平的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讬鐸常用于形容一方為了公正、公平而請人代為主持公事,或者指責一方的行為不公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晉書·王坦之傳》記載,王坦之是晉朝時期的一位官員,他的父親曾任職于晉武帝的朝廷。有一次,王坦之的父親因為忠誠而被誣告,被貶為官府的鐸使。王坦之為了為父親洗刷冤屈,向晉武帝請愿,請求讓自己代替父親擔任鐸使。晉武帝感動于王坦之的孝心和正義感,允許他代父任職。王坦之在擔任鐸使期間,努力公正執法,贏得了人們的敬仰。后來,人們用“讬鐸”來形容請人代為主持公正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公正、正直的品行,被人們稱為“讬鐸之士”。
2. 在糾紛解決過程中,我們應該讓一個公正的第三方來讬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讬鐸”聯想成一個人請人代為敲打鈴鐺,以達到公正、公平的目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和官員職責,以及古代社會對公正、公平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請學生代班長讬鐸,以確保班級的公平競選。
2. 初中生:在辯論賽中,我們請老師作為裁判員讬鐸比賽,以保證公正評選勝負。
3. 高中生:學生會組織了一場辯論賽,為了保證公正,我們請來了一位知名律師作為評委讬鐸比賽。
4. 大學生:在學校的選舉中,我們應該請來一位公正的第三方讬鐸,以確保選舉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