襃德
成語(Idiom):襃德(bāo dé)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為人有德行,積極行善,樂于助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襃德是由“襃”和“德”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襃”是古代指的一種帶有護身作用的披風,“德”則是指道德品質、德行。襃德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像披風一樣,時刻保護著道德品質,積極行善,樂于助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襃德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善良的行為。可以用來表揚他人的善舉和行為,也可以用來鼓勵自己或他人要積極行善,做一個有德行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襃德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一個比較有名的故事是關于孔子的。相傳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了一個老人,老人身上的披風破了一個大洞。孔子看到后立刻將自己的披風脫下來給了老人。這個故事傳揚開來,人們用襃德來形容孔子的高尚品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襃德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秉持著襃德的原則,樂于助人。
2. 她的襃德行為贏得了大家的贊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襃”字與“披風”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披著披風,代表著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善良的行為,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和品德相關的成語,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德報怨”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是一個很有襃德的孩子,經常幫助別人。
2. 小學生:老師常常告訴我們要有襃德,不要欺負同學。
3. 中學生: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他的襃德行為感染了整個班級。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樹立起襃德的榜樣,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