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狀
基本解釋
謂臣子向皇帝陳述事狀。《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吳 楚 反聞……人有告 袁盎 者, 袁盎 恐,夜見 竇嬰 ,為言 吳 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對狀。”《漢書·霍光傳》:“ 惲 ( 楊惲 )召見對狀。”參見“ 對簿 ”。
成語(Idiom):對狀
發(fā)音(Pronunciation):duì zhu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兩個人或物相互對比,相互映襯,互相補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狀是由“對”和“狀”兩個詞組成的,其中“對”表示相對,相互;“狀”表示形狀、樣子。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兩個人或物相互對比,相互映襯,互相補充,形成一種美感或對比效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兩個人或物之間的關系,強調相互之間的對比和補充。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形象、事物特點、觀點對比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狀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在故事中,有一位名叫陳鴻的人,他身材矮小,相貌平凡,但他與妻子柳氏相互對比,妻子美麗動人,形成了一對相互襯托的形象。這個故事成為了對狀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對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形式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個人在外表上形成了一種對狀,一個高大魁梧,一個矮小精悍。
2. 這幅畫用了對狀的手法,通過對比鮮明的色彩和形狀,展現了生活的豐富多樣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對狀”的發(fā)音“duì zhuàng”與“對照”發(fā)音“duì zhào”相近,兩者都表示相互對比的意思。可以將“對狀”與“對照”進行對比,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對狀”相關的成語,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等,了解它們的含義和用法,豐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哥哥和我長得不一樣,我們在外表上形成了一種對狀。
2. 初中生:這幅畫用了對狀的手法,展現了不同季節(jié)的美麗景色。
3. 高中生:他們兩個人的性格截然相反,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