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襄
成語(Idiom):匡襄
發音(Pronunciation):kuāng xi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國家危困之時,擔負起救國扶危的責任,幫助國家恢復正常秩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匡襄由兩個字組成,匡意為輔佐,襄意為幫助。成語的含義是在國家面臨危險時,有責任和義務擔當起輔佐和幫助的角色,為國家恢復正常秩序盡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有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拯救國家危難的英雄人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匡襄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了戰國時期魏國的大將軍匡衡的事跡。匡衡在魏國內亂的時候,挺身而出,輔佐國君,幫助魏國恢復了正常秩序。他的行為被后人稱為“匡襄”,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匡襄之士,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在國家危難之際,我們應該挺身而出,發揮匡襄精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聯想到“匡”字的形狀像是一個人在扶持,而“襄”字的形狀像是一個人在幫助,所以匡襄就是扶持和幫助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匡衡和其他拯救國家危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和事跡,深入理解匡襄的含義和精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長大后成為匡襄之士,為國家做出貢獻。
2. 初中生:歷史上有很多匡襄的英雄人物,他們都是國家的脊梁。
3. 高中生:匡襄精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無論身處何地,都要勇于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