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
基本解釋
(1). 東漢 洛陽 南宮內(nèi)觀名。 明帝 詔 班固 等修撰《漢記》于此,書成名為《東觀漢記》。 章 和 二帝時為皇宮藏書之府。后因以稱國史修撰之所。 南朝 陳 徐陵 《謝敕賚燭盤賞答齊國移文啟》:“臣職居南史,身典東觀,謹述私榮、傳之方策。” 唐 劉禹錫 《送分司陳郎中祗召直史館重修三圣實錄》詩:“遠取南朝貴公子,重修東觀帝王書。”
(2).稱宮中藏書之所。 北周 庾信 《皇夏樂》:“南宮學(xué)已開,東觀書還聚。” 唐太宗 《賦尚書》詩:“ 崇文 時駐步,東觀還停輦。輟膳玩《三墳》,暉燈披《五典》。” 清 錢謙益 《<董文敏公遺集>序》:“故其題識賞鑒之文,區(qū)明雅俗,別裁真?zhèn)危瑬|觀輸其博,南宮遜其精。”
成語(Idiom):東觀
發(fā)音(Pronunciation):dōng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以東方思維和觀念來看待或評價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東觀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東”指東方,表示東方的思維方式和觀念;“觀”指觀察、看待。東觀的基本含義是以東方思維和觀念來看待或評價事物,強調(diào)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的事物和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東觀常用于描述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具有開放、包容的思維方式,能夠以多元的角度看待問題,并能夠接納不同的觀點和文化。在跨文化交流、國際合作、多元社會中,東觀的思維方式尤為重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東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傳播。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開放的態(tài)度,追求和吸納外來文化,融合于自身發(fā)展之中。東觀的思維方式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東觀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具有東觀的思維方式,能夠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觀點。
2. 我們應(yīng)該以東觀的態(tài)度看待這個問題,不局限于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東觀”這個詞語與“東方”和“觀察”聯(lián)系起來進行記憶。東方思維方式和觀察事物的態(tài)度相結(jié)合,形成了東觀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和觀念,學(xué)習(xí)跨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培養(yǎng)東觀的思維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我喜歡東觀的老師,他們能夠理解我們的想法。
2. 初中生:我們應(yīng)該用東觀的眼光看待歷史,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國家。
3. 高中生:在全球化的時代,東觀的思維方式對于國際交流非常重要。
4. 大學(xué)生:作為大學(xué)生,我們應(yīng)該具備東觀的思維方式,能夠接納不同的觀點和文化。
5. 成年人:在職場上,東觀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合作。
希望這個學(xué)習(xí)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語“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