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卻
基本解釋
見“ 滅卻 ”。
亦作“ 滅卻 ”。熄掉;消除。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第一滅卻心頭火,第二解開眉間鎖?!?郭沫若 《羽書集·抗戰與覺悟》:“我們的這次神圣戰爭是滅卻了自己的私欲而保持人類的天理。”
成語(Idiom):滅卻(miè què)
發音(Pronunciation):[miè qu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徹底消除、完全撲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滅:消除、撲滅;卻:完全、徹底。滅卻意味著徹底消除某種事物或現象,使其完全不存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消除疾病、災難、惡劣現象等,使其完全消失或停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莊公十二年》:“乃告于莊公曰:‘昔者吾先君曰文公,得罪于神,滅卻其宗廟,諸侯討之。’”這句話是描述古代一個國家因為得罪神靈而被其他諸侯討伐,最終導致宗廟被毀滅。從而形成了“滅卻”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場戰爭最終滅卻了敵人的威脅。
2. 他用智慧和勇氣滅卻了一切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滅卻”理解為將火完全撲滅,消除殘余的火苗,從而記住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滅卻”相關的成語,如“滅頂之災”、“滅絕人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滅卻自己的懶惰。
2. 初中生: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助于滅卻一些傳染病。
3. 高中生: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滅卻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
4. 大學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滅卻文盲問題。
5. 成年人:我們應該保護環境,滅卻污染問題。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