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盭
成語(Idiom):賊盭(zéi lì)
發音(Pronunciation):zéi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賊人的眼神狡猾而猙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賊盭是由兩個詞組成的,賊指的是偷盜、行竊的人,盭指的是眼神。賊盭形容賊人的眼神狡猾而猙獰,透露出邪惡和險惡的意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壞人或行為可疑的人的眼神。也可用于形容某人看東西時的表情狡猾而且有陰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賊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一》中。故事說,齊國有一個名叫賊盭的人,他長得丑陋而狡猾,眼神猙獰,經常行竊,被人們恨之入骨。后來,賊盭被大夫藺相如抓住,并被處以極刑。這個故事使得賊盭成為了形容壞人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眼神賊盭,讓人不寒而栗。
2. 那個小偷一直盯著我,他的眼神真是賊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賊人的眼神和狡猾的表情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賊人用猙獰的眼神盯著你,這樣就能記住賊盭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壞人或者眼神的成語,如“鬼魅盎然”、“狼狽為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眼神賊盭,讓我害怕。
2. 初中生:那個壞學生的眼神賊盭,一定在想什么壞主意。
3. 高中生:他的眼神賊盭,看起來就像個罪犯。
4. 大學生:那個政客的眼神賊盭,明顯有不良企圖。
5. 成年人:我遇到一個賊盭的人,我立刻離開了那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