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毀風敗俗
發音(Pronunciation):huǐ fēng bài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破壞風俗習慣,敗壞社會風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毀風敗俗是指破壞社會風俗習慣,敗壞社會風氣,使人們的行為舉止趨向于低俗、墮落,不符合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這個成語強調了保護和傳承良好的社會風尚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毀風敗俗常用來批評那些破壞社會道德、敗壞社會風氣的行為和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社會問題的討論、道德教育的講解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毀風敗俗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孟子·公孫丑上》。故事中,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問孟子:“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耳目之所樂也。今人之耳目之所樂者非其耳目之樂也,而樂于聽眾人之耳目之樂,是亦不可以言人之所以為人也吧?”孟子回答說:“君子之于眾人也,順于眾人之所好者,亦不可以言人之所以為人也。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其耳目之所樂也,以其心之所喜也。君子之于眾人也,以其心之所喜也,以其耳目之所樂也。”這段故事表達了孟子對于保持人性本善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的看法,同時也強調了個體對于社會風尚的影響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毀”、“風”、“敗”、“俗”四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種低俗的電視節目毀風敗俗,應該受到嚴厲批評。
2. 他的不良行為毀風敗俗,給家庭帶來了很多麻煩。
3. 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杜絕毀風敗俗的現象,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毀風敗俗”中的“毀”字與破壞、敗壞等含義相關,通過多次反復記憶和運用,加深對該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風尚,以及如何積極參與和促進社會風氣的良好發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珍惜社會風氣,不做毀風敗俗的事情。
2. 初中生:網絡上有很多不良信息,我們要警惕不受其影響,避免毀風敗俗。
3. 高中生:作為青年人,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參與毀風敗俗的行為。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起到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積極傳遞正能量,抵制毀風敗俗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