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ān gào tóu zhù ㄙㄢ ㄍㄠˋ ㄊㄡˊ ㄓㄨˋ三告投杼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處 費 , 費 人有與 曾子 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參 殺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 曾參 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人。’其母懼,投杼踰墻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魯迅 《書信集·致荊有麟》:“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三告投杼
成語(Idiom):三告投杼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gào tóu z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次告狀投訴,表示對某種不公平行為的堅決抗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告投杼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投杼是古代用來矯正機械器械的工具,這里比喻告狀投訴。成語中的“三告”表示連續三次告狀,強調了對不公平行為的堅決抗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表達對不公正行為的不滿和抗議,特別是在法律或組織機構無法解決問題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名叫季文子的賢人,他因為敢于直言勸諫而受到昭公的器重。有一天,昭公在宴會上聽到有人談論季文子的不是,昭公對此十分生氣,并派人傳喚季文子。季文子知道自己無辜,但他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三次上書告狀,最終昭公才相信了他的清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三告投杼”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三”表示次數,“告”表示告狀,“投杼”表示投訴的工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公司的不公平待遇進行了三告投杼,最終獲得了公正的待遇。
2. 在面對社會不公時,我們應該勇敢地三告投杼,捍衛自己的權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對不公正的情況時,三次告狀投訴,像使用投杼一樣堅決維護自己的權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一告難終”、“二告不疑”等,以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被同學打了三次,我決定三告投杼,告訴老師。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不公平地分組了,我們要三告投杼,爭取公平。
3. 高中生:學校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我們應該三告投杼,爭取更好的教育機會。
4.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不公平待遇,我們應該三告投杼,捍衛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