騶隸
成語(Idiom):騶隸(zōu lì)
發音(Pronunciation):zōu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忠誠而有才能的臣子或下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騶隸是指古代駕車的隨從,也可以泛指忠誠而有才能的臣子或下屬。成語“騶隸”形容一個人既有忠誠的品質,又具備出色的才能,能夠為上級或領導盡心盡力,為國家或組織做出積極的貢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忠誠而有才能的下屬,或者用于贊美有杰出才能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騶隸”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當時,晉國的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他遇到了一個名叫騶虞的人,騶虞非常聰明而忠誠,一直跟隨公子重耳。后來,公子重耳回到晉國,成為晉文公,并且騶虞也成為他的重要臣子。因此,“騶隸”這個成語就形容了騶虞這樣忠誠而有才能的臣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公司的一名騶隸,忠誠而有才能。
2. 這位部長手下的騶隸們都很出色,為他出謀劃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騶隸形容為一匹忠誠而有才能的馬,忠心耿耿地為主人服務。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其他古代文化中的忠誠臣子故事,進一步了解忠誠與才能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爸爸是學校的騶隸,他一直幫助老師做各種事情。
2. 初中生:他是我們班級的騶隸,總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3. 高中生:我希望將來成為一名騶隸,為國家做出貢獻。
4. 大學生:作為學生會的一員,我要盡職盡責,成為學校的騶隸。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需要找到忠誠而有才能的騶隸,共同為公司的發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