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麻紙
基本解釋
用苘麻制造的紙。 唐 制,由翰林學士起草的凡赦書、德音、立后、建儲、大誅討及拜免將相等詔書都用白麻紙。因以指重要的詔書。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學士制不自中書出,故獨用白麻紙而已。” 瞿蛻園 《歷代職官簡釋·翰林學士》:“凡詔書皆用黃麻紙,概由中書省頒布,惟翰林學士所撰以上各種詔書則用白麻紙。”亦省稱“ 白麻 ”。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白麻云色膩,墨詔電光粗。”《新唐書·百官志一》:“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 宋 張孝祥 《浣溪沙·劉恭父席上》詞:“萬旅云屯看整暇,十眉環坐卻娉婷。白麻早晚下天庭。” 清 錢謙益 《六月廿七日舟發潞河書事感懷寄中朝諸君子》詩之二:“紫閣虛傳聞禁漏,白麻遽欲下 延英 。”
成語(Idiom):白麻紙(bái má zhǐ)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má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沒有內容或價值的空白紙張,比喻沒有實際意義或價值的言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麻紙是由白色的麻纖維制成的紙張,一般用于寫字或繪畫。成語“白麻紙”比喻某物或某人沒有實際內容或價值,只是空洞無物。它可以用來形容言行空洞、沒有實質意義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說話或做事沒有實際意義、沒有價值,只是空洞無物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善于空談卻缺乏實際行動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白麻紙”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確切記載,但根據成語的字面意思和文化背景,可以推測其起源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和藝術領域。白麻紙作為書寫和繪畫的材料,本身沒有色彩和內容,只是一張空白的紙張。因此,人們將其比喻為沒有實際內容或價值的事物,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麻紙的成語結構為:“白麻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了很多話,但都是白麻紙,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2. 這個計劃只是空洞的白麻紙,缺乏可行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張白色的麻紙,上面沒有任何文字或圖案,空空如也,代表沒有實際內容或價值。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成語的相關知識,如成語的起源、發展歷史以及與其他成語的關聯等。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紙上談兵”、“空穴來風”等,來豐富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今天寫了一張白麻紙,老師說我沒有用心寫字。
2. 初中生:他的演講就像一張白麻紙,沒有任何實質內容。
3. 高中生:這篇文章寫得很空洞,簡直就是一張白麻紙。
4. 大學生:這個項目計劃只是一份白麻紙,沒有可行性和實際價值。
5. 成年人:他的承諾都是空的,就像一張白麻紙一樣,一點用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