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伏
成語(Idiom):韜伏
發音(Pronunciation):tāo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隱藏自己的才能或意圖,等待時機合適時再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韜伏是由韜和伏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韜意為隱藏、保留,伏意為躲藏、等待。韜伏的含義是指有才能、有能力的人在某些情況下選擇隱藏自己的才能或意圖,等待一個適當的時機再行動。這是一種智慧的表現,通過韜伏可以避免冒險和損失,以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韜伏常用于形容人們在面對困境或挑戰時選擇保持低調、不輕舉妄動,等待時機合適時再展現自己的才能或計劃。這個成語常用于商務、政治、軍事等領域,形容人們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保持沉默和觀察,以便在適當的時機采取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韜伏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相傳,戰國時期的楚國將領范蠡,曾經為了報殺父之仇,立下了殺掉吳王的誓言。然而,范蠡聰明地選擇了韜伏的策略,隱藏自己的才能和計劃。他在吳國暗中收集情報、觀察敵情,等待一個最佳的時機。最終,范蠡在適當的時機出手,成功地消滅了吳王,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這個故事成為了韜伏成語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韜伏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動詞組成的成語,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我們需要學會韜伏,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再展示自己的產品。
2. 他一直韜伏在背后,等待著敵人犯錯的時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韜伏記憶為“隱藏+躲藏”,即隱藏自己的才能或意圖,等待時機合適時再行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韜伏相關的成語,如韜光養晦、伏擊等,可以幫助加深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班上韜伏了很久,等待一個機會發表自己的演講。
2. 初中生(13-15歲):在面對欺負我的同學時,我選擇韜伏,等待時機給予他們一個教訓。
3. 高中生(16-18歲):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決定韜伏,不輕易暴露自己的復習計劃,以便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