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壚
基本解釋
即風爐。 唐 宋 時用來烹茶的器具。 唐 陸羽 《茶經·器》:“風罏,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一本作“ 風爐 ”。 宋 韓駒 《謝人送鳳團及建茶》詩:“白髮前朝舊史官,風罏煮茗暮江寒。” 宋 周文璞 《賞春》詩:“半酣更乞跳珠水,獨對風罏自煮茶。”參見“ 風爐 ”。
成語(Idiom):風壚(fēng lǔ)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l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風向標,比喻事物的先兆或預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壚是由“風”和“壚”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風壚原指古代用來指示風向的儀器,后來引申為指示事物先兆或預兆的象征。成語中的“風壚”意味著某個事件或現象的出現,預示著一種結果或變化即將發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風壚成語主要用于描述某個事物的先兆或預兆,可以用于許多場合,例如天氣預報、經濟趨勢、社會變革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風壚來描述某個人或事物的變化趨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風壚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根據《禮記·月令》記載,古代人們用風壚來判斷風向,以便決定出行、耕作等事宜。后來,人們將風壚的概念引申為事物的先兆或預兆,用以說明某種變化即將發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風壚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式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些烏云是暴風雨的風壚,我們最好馬上回家避雨。
2. 這次的經濟數據是經濟衰退的風壚,我們需要采取措施應對。
3. 他的表現是成功的風壚,預示著他將會取得好成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風向標類似的形象來記憶風壚這個成語,將風向標與事物的先兆或預兆聯系起來,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風壚相關的成語,如“風雨同舟”、“風馬牛不相及”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看見了一只小鳥飛過,這是風壚,說明春天快要來了。
初中生:他的表現越來越好,這是成功的風壚,預示著他將來會有很好的發展。
高中生:這個國家的經濟數據出現了下滑,這是經濟衰退的風壚,我們需要采取措施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