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明
基本解釋
(1).桑樹的別名。傳說 三國 吳 孫權 時, 永康縣 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而歸。“夜泊 越里 ,纜舟於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勞乎 元緒 ,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繫,方見烹臛,雖然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 諸葛元遜 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得?’龜曰:‘ 子明 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見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三。
(2).傳說中的仙人。 陵陽 子明 好釣魚,于 旋溪 釣得白龍,拜而放之。后得白魚,腹中有書,教以服食之法。 子明 食之而成仙。見 漢 劉向 《列仙傳·陵陽子明》。 唐 李白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詩:“愿隨 子明 去,鍊火燒金丹。”
(3).水銀的別名。 唐 梅彪 《石藥爾雅·釋諸藥隱名·水銀》:“水銀,一名汞,一名鉛精……一名子明。”
成語(Idiom):子明
發音(Pronunciation):zǐ m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聰明、機智、明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子明是由“子”和“明”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子”是古代對有才智之人的尊稱,“明”表示明亮、聰明。子明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聰明機智、明智智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子明常用于贊美或稱贊一個人聰明、機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決策明智,見識深遠。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表揚、贊美、鼓勵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子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劉邦率軍攻打項羽,項羽落敗,被迫退至垓下。劉邦派遣韓信前去勸降項羽,韓信向劉邦請示如何勸降。劉邦回答:“子明自有子明之法。”劉邦相信韓信的聰明才智,相信他能找到勸降的方法。后來,人們把“子明自有子明之法”簡化成“子明”,用來形容聰明機智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名詞“子”和形容詞“明”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境中總能找到出路,真是個子明的人。
2. 她的決策總是非常明智,真是個子明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子明”與“聰明”、“機智”等詞語進行聯想,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聰明、機智相關的成語,如“智勇雙全”、“才高八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子明的孩子,數學題從來都能答對。
2. 初中生:老師說他是個子明的學生,總能提出很多有見地的觀點。
3. 高中生:他的決策總是很明智,真是個子明之人。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他總是能夠靈活應對,是個很子明的隊友。
5. 成年人:她的聰明才智使她在工作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公司的子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