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喏
基本解釋
衙門吏卒謁見長官時的唱喏。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八:“今所謂衙喏者,蓋牙喏也。當用此牙字。古者,太守出廳則建牙。牙者,牙旗也。建牙以表太守出廳耳。于是兵卒鳴鼓而聲喏,每日早晏皆然,故謂之早牙、晚牙。”
成語(Idiom):牙喏
發音(Pronunciation):yá n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牙關合攏,不敢開口。形容人因害怕、畏懼或不敢說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牙”指的是牙齒,“喏”是一種敬辭,表示向對方行禮或示意。牙喏形容人因為害怕或不敢開口說話,像牙齒緊閉一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牙喏常用于形容人因害怕、畏懼、膽怯或不敢說話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在面對權威、惡勢力或陌生環境時的人們的心理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叫董仲舒的學者在面對秦始皇時,因為害怕而咬緊了牙關,不敢開口說話。后來,這個故事被用來形容人們因為害怕或膽怯而不敢說話的情況,成為了成語“牙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牙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牙”和“喏”分別表示牙齒和行禮或示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老板的時候,他總是牙喏不敢說話。
2. 這個學生因為膽怯而牙喏地站在講臺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牙齒緊閉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對恐懼或不敢開口時,牙齒緊緊地咬在一起,不敢說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害怕、畏懼、膽怯相關的成語,如“膽小如鼠”、“畏首畏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考試的時候感到很緊張,所以我牙喏地坐在座位上。
2. 初中生:面對班級的大會,我感到很害怕,所以我牙喏地站在一旁。
3. 高中生:在面試的時候,我因為緊張而牙喏地回答問題。
4. 大學生:在面對教授的提問時,我不敢開口回答,只能牙喏地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