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遁
基本解釋
◎ 土遁 tǔdùn
[flee underground] 神話傳說中指鉆入地下逃走
《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會土遁之術
詳細解釋
方士所謂借土隱形的法術。《封神演義》第三七回:“ 子牙 分付已畢,隨借土遁往 崑崙山 來。” 歐陽予倩 《梁紅玉》第九場:“ 梁紅玉 :‘我是叫百姓們去看過的,據說 兀朮 親自督工在那里大興土木, 金 兵全在挖土。’ 韓世忠 :‘哈哈!必是他要土遁。’”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當我們一克服了天險,堵住了 仙姑洞 口,匪徒們天大的本領也施展不開了,他不會土遁,也不會變穿山甲。”
成語(Idiom):土遁(tǔ dùn)
發音(Pronunciation):tǔ d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土地為根基,隱居山野,遠離塵囂,避世修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土遁一詞源自古代道家修行的概念。在道家思想中,土地被視為人們棲身之所,而遁則表示遠離塵世,不受外界干擾。因此,土遁指的是以土地為基礎,隱居山野,遠離紛擾的世界,專心修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土遁一詞常用于形容某人遠離塵囂,隱居山野,專心修行的狀態。它可以用來形容修道者、隱士、僧侶等追求精神修養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遠離世俗的煩惱,專注于自己的內心世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土遁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游》一文中。這篇文章講述了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飛到花叢中自由自在地游蕩,完全忘記了自己原本是莊子這個人。莊子醒來后,對自己的身份和人生產生了疑惑,他認為人們應該像蝴蝶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遠離塵囂。因此,莊子提出了土遁的觀念,主張以土地為基礎,遠離塵世,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平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土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土”是名詞,表示土地;“遁”是動詞,表示遠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厭倦了都市生活,決定土遁山野,追求內心的寧靜。
2. 她通過土遁的方式,擺脫了社交圈的束縛,專心投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土地上,然后突然消失不見,仿佛他已經土遁隱世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道家思想和莊子的哲學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莊子》這本書,深入了解土遁在其中的思想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希望長大后能夠土遁山野,過上簡單而寧靜的生活。
2. 中學生(13-18歲):我覺得現代社會太喧囂了,我希望能夠土遁一下,遠離這些煩惱。
3. 大學生(19-22歲):我對修行和內心的探索很感興趣,有時候我會想,如果能夠土遁一段時間,或許能更好地認識自己。
4.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工作壓力很大,有時候我會想要土遁一下,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