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俎
成語(Idiom):鼎俎(dǐng zǔ)
發音(Pronunciation):dǐng z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宴會上用來盛放祭品的大鼎和餐具,借指重要的職位或責任。也用來形容重要的事物或重大的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鼎是古代的一種大型炊具,俎是古代宴會上放置祭品的石臺。成語“鼎俎”原指宴會上用來盛放祭品的大鼎和餐具,后來泛指重要的職位或責任。表示重大的責任和事情,也可以指代重要的人物或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重要的職位、責任、事物等。可以用來形容某個職位或任務的重要性,也可以用來強調某個人的重要性和地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鼎俎”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周朝。據說,周文王在位期間,他的兩個兒子周公旦和周公緒都很有才能。周文王曾經面臨一個重要的決策,不知道該將王位傳給哪個兒子。于是,他在宴會上擺了兩個鼎,一個鼎上放了羊肉,一個鼎上放了豆子,讓周公旦和周公緒分別負責烹飪。周公旦選擇了烹煮羊肉,而周公緒選擇了烹煮豆子。周文王對周公旦的選擇非常滿意,認為他的選擇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責任心。于是,周文王決定將王位傳給周公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任命為公司的總經理,肩負著鼎俎之重。
2. 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公司的發展,可謂是一項鼎俎之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鼎和一個俎,鼎代表重要的職位或事物,俎代表責任或任務。將鼎和俎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圖像,以此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周朝的歷史,了解周文王和他的兩個兒子周公旦和周公緒的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學校的鼎俎,負責教育我們。
2. 初中生:參加高考是每個學生的鼎俎之重,關系到未來的發展。
3. 高中生:班長是班級的鼎俎,負責組織各項活動。
4. 大學生:擔任學生會主席是一項鼎俎之責,需要承擔很多重要任務。
5. 成年人:作為家庭的支柱,我肩負著鼎俎之重,需要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