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
基本解釋
◎ 中華 Zhōnghuá
(1) [China]
(2) 古代華夏族多建都于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后也借指中國
振興中華
(3) 指中原
(4) 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英文翻譯
1.China
詳細解釋
(1).古代華夏族多建都于 黃河 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 中華 。后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 中國 。 晉 桓溫 《請還都洛陽疏》:“自強 胡 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敦煌曲子詞·獻忠心》:“見中華好,與 舜 日同,垂衣理,菊花濃。” 梁啟超 《愛國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華 ,最大洲中最大國。”
(2).指中原。 宋 張淏 《云谷雜記·侍郎徐公帖》:“ 樅陽 張監鎮 ,其先中華人,自其祖寓 武義 , 邦憲 與之鄰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 《彭生行》:“ 王 嚴 楊 馬 各挺出,異才豈必生中華。”
(3).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北齊書·高昂傳》:“于時, 鮮 卑 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于 昂 。” 明 黃溥 《閑中今古錄摘抄》:“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為正官,中華人官佐二。”
成語(Idiom):中華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hu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中國,泛指中華民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華是中國的別稱,最早見于《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其中的“中華”指的是中國的中部地區,后來逐漸演變為指代整個中國。中華是一個富有文化底蘊的詞語,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自豪與團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華一詞常用于正式場合和文化交流中,用來強調中國的文化、歷史和民族特性。例如,可以用在演講、文章、慶典等場合中,以表達對中華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詩經·周南·關雎》中的“中華”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該詩描述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風貌和風俗。后來,這個詞逐漸成為中國的別稱,并被用來代表中華民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華是一個復合詞,由“中”和“華”兩個字組成。其中,“中”表示中部地區,“華”表示華夏,即古代中國的別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熱愛中華文化的學者。
2. 我們要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中華”與中國的地理位置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中國位于世界地圖的中心位置,就可以聯想到“中華”代表中國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華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知識,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華民族的獨特魅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愛中華,我為祖國驕傲!
2. 初中生:中華民族是一個五千年的古老民族。
3. 高中生: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燦爛的文化之一。
4. 大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