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遯
成語(Idiom):逃遯(táo dú)
發音(Pronunciation):táo d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逃遯指逃避、躲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逃遯是由“逃”和“遯”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逃表示逃跑、逃避,遯表示躲藏、避開。因此,逃遯的基本含義是逃避、躲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逃遯通常用來指代逃避現實、躲避困境或責任的行為。可以用于形容某人逃避工作、逃避問題、逃避責任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逃遯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宣公十年》。故事中,齊國大夫國佐因為害怕戰亂而逃避到了齊國的邊境。當時,齊國國君宣公得知后非常憤怒,派人將國佐抓回,嚴厲批評了他的逃避行為。這個故事成為了逃遯這個成語的故事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逃遯是一個動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逃遯現實,從不勇敢面對問題。
2.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能逃遯責任,而應該積極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逃避和躲避這兩個詞聯系起來記憶逃遯這個成語。逃遯的發音與逃避相似,可以通過這個發音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和文章,了解逃遯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法和含義。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逃遯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遯世無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上學,所以經常逃遯上學。
2. 初中生:考試不好,我只能逃遯老師的責罵。
3. 高中生:面對未來的選擇,我感到很迷茫,想逃遯現實。
4. 大學生:他對工作不滿意,決定逃遯職場,去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