錙錘
成語(Idiom):錙錘(zī chuí)
發音(Pronunciation):zī chu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計較小事,小題大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錙錘是由“錙銖”和“錘砣”兩個詞組合而成的成語。錙銖指的是古代的兩種小錢幣,錘砣指的是砣子。錙銖和錘砣都是小而輕的物品,因此,錙錘成語的意思是形容人計較小事情,小題大做,過分計較微小的利益或瑣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生活和工作中,當有人因為一些微小的問題而過分計較和抱怨時,可以使用錙錘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文公十二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人為了爭奪一顆砣子而爭吵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用,并演變成了成語“錙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錙錘是由兩個單音詞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一點小事情就非常生氣,真是錙錘。
2. 別再和他爭論了,他就是一個錙錘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錙錘的發音zī chuí與“咱吃錙銖喝錘砣”這個搞笑的句子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思和發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計較小事,小題大做相關的成語,如“斤斤計較”、“小題大做”等,以擴大詞匯量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認識一個同學,他為了一本丟失的筆記本而哭了一整天,真是錙錘。
2. 初中生: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他為了一點小事情就和別人大吵大鬧,真是錙錘之人。
3. 高中生:我覺得有些老師太錙錘了,經常為一些微小的問題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