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氈
基本解釋
《晉書·王獻之傳》:“﹝ 獻之 ﹞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 獻之 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羣偷驚走。”后以“王氈”泛指舊氈。 清 厲鶚 《至后暖雨復雪旬浹不止得》詩之二:“ 王 氈既落毛, 謝 屐亦敗齒。雪片劇銀箭,急響撲窗紙。”
成語(Idiom):王氈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z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彼此之間互不相讓,互相爭斗,不肯讓步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王氈,古代一種用氈子制成的帳篷,帳篷內有許多柱子支撐。當多人在帳篷內爭斗時,柱子會被撞得搖搖欲墜,使帳篷不穩定。因此,王氈成語比喻爭斗不休,互不相讓。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在爭斗、爭執或競爭中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兩個團隊、兩個個人或兩個集體之間的堅持不懈的斗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齊國的大夫孫臏和韓非子是兩位非常有才華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們在齊國內部競爭激烈,互相攻擊,爭奪權力。因此,人們用“王氈”來形容他們之間的爭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王氈”,沒有固定的補充部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兩個公司一直在王氈,爭奪市場份額。
2. 他們的爭論已經進入了王氈的狀態,無法達成共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王氈”與爭斗、競爭等關鍵詞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可以想象兩個人在一個帳篷里爭斗,帳篷搖搖欲墜,形成一個穩定不了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爭鋒相對”、“水火不容”等,來擴展對爭斗、競爭等情況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兩只小貓為了爭搶一只玩具老鼠,玩得王氈一樣,不肯放手。
2. 初中生:在班級的辯論賽中,兩個同學的觀點不一致,爭論得非常激烈,場面王氈起來。
3. 高中生:兩個學生會的候選人為了爭取更多選票,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爭,整個學校都感受到了王氈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