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鐙
基本解釋
腳踏馬鐙。指上馬。《紅樓夢》第四七回:“説著,丟下了 薛蟠 ,便牽馬認證去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注:“認鐙,腳尖鉆進馬鐙。這里即指‘上馬’。”《三俠五義》第三回:“ 包公 認鐙乘騎,帶了 包興 ,竟奔京師。”
成語(Idiom):認鐙
發音(Pronunciation):rèn d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理上承認別人的優點或長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認鐙源自于馬術,鐙是馬鞍上的腳蹬,騎馬的人要把腳放進鐙里才能夠穩定地控制馬匹。在馬術比賽中,有時會出現掉鐙的情況,這時騎手需要立即把腳放回鐙里以保持平衡。因此,認鐙這個成語比喻人在認識到別人的優點或長處后,心理上承認并接受它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表達一個人能夠客觀地看待別人的長處,不忌妒或排斥他人的優點,而是積極地認可和接納他人的長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認鐙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但它源自于中國古代的馬術文化。在馬術比賽中,騎手需要穩定地控制馬匹,才能夠取得好的成績。因此,認鐙這個成語也承載了馬術文化中的智慧和技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認鐙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第一個字“認”是動詞,表示接受、承認;第二個字“鐙”是名詞,指馬鞍上的腳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很懂得認鐙的人,總是能夠客觀地看待別人的長處。
2. 在團隊合作中,我們應該互相認鐙,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取得成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認鐙”與馬術的畫面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在馬上騎行時,穩穩地將腳放入馬鐙中。這樣的畫面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馬術相關的成語來擴展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如“騎虎難下”、“馬到成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認鐙,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要認鐙,不要嫉妒別人,而是要學會欣賞和接納他們的長處。
3. 高中生:在團隊合作中,我們要互相認鐙,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