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器
基本解釋
民用器物。《周禮·考工記序》:“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漢書·終軍傳》:“ 偃 矯制而鼓鑄者,欲及春耕種贍民器也。” 漢 徐干 《中論·譴交》:“審曲直形勢,飭五材,以別民器,謂之百工。”
成語(Idiom):民器(mín qì)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間使用的日常工具和器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器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指的是普通百姓,代表著平民;“器”指的是工具或器物。民器的基本含義是指民間使用的日常工具和器物,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器常常用來形容平凡而普通的工具和器物,強調它們的實用性和日常性。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生活中的各種日常用具,如鋤頭、水壺、鐵鍋等。在寫作和口語中,可以使用民器來表達對日常生活物品的重視和珍惜,或者形容一些平凡而重要的東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器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莊子·外物》:“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其不知有所不至矣。以其至也,寓褒貶焉。如是者,以其非也,寓貶褒焉。故民之器有所不器,而民之器用之者有所不用。”這段文字意味著古代人們對于器物的使用和評價是有所取舍和區別的。后來,民器逐漸演變成成語,用來形容普通百姓所使用的工具和器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成分為“民”和“器”,構成“民器”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把錘子雖然是個民器,但卻能完成很多不同的工作。
2. 在古代,民器是人們生活的必備品,沒有它們就無法維持日常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民器”與平凡的日常用品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下你家里的鍋碗瓢盆,這些都是民器,每天都在你的生活中發揮作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民器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民間藝術”、“民間傳說”、“民用建筑”等,可以拓展對民器這一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這個民器是我在家里用來喝水的水杯。
2. 初中生(14歲):民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書包、文具等。
3. 高中生(17歲):農民工使用的工具也是民器的一種,如鋤頭、鐮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