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帙
基本解釋
借指佛經經匣。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 天寧寺 ﹞第二層大殿上置白石香爐,蓮炬高與殿齊,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云衲,倚竹杖,橫梵書貝帙;或抱膝聳肩,狀若鬼王;或閉目枯坐萬山中。”
成語(Idiom):貝帙(bèi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bèi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高尚、道德行為規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貝帙是由“貝”和“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貝指貝璧,即古代玉器中的一種,象征珍貴;帙指裹帛,即古代用來包裹禮物的布帛。貝帙合在一起,比喻人的品德高尚,道德行為規范,像珍貴的玉器一樣可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貝帙一詞多用于褒義,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為規范。常用于表揚、贊美有德行、有道德修養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扁鵲的醫生,他治病救人,品德高尚,深受人們的敬重。齊國的倉公聽說了扁鵲的名聲,想要請他來為自己治病。于是,倉公親自寫了一封信,用貝璧包裹起來,送給扁鵲。扁鵲看到信上的貝璧,知道倉公的誠意,便前往齊國為倉公治病。后來,人們就用“貝帙”來形容那些品德高尚、行為規范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貝帙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成語,形容詞“貝”用來修飾名詞“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保持著貝帙的品德,深受同學們的尊敬。
2. 這位老師教學嚴謹,為人寬厚,真是一個貝帙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貝帙”與“貝璧”進行聯想,貝璧是古代玉器中的一種珍貴物品,而貝帙則形容人的品德高尚、行為規范,像珍貴的貝璧一樣可貴。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貝帙相關的成語,如“貝甕之珠”、“貝編薪帛”等,了解更多與品德高尚、行為規范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我們班的貝帙,每天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2. 初中生:她是一個貝帙之人,樂于助人,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認可。
3. 高中生:他的品德高尚,行為規范,被評為全校的貝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