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路
成語(Idiom):避路
發音(Pronunciation):bì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避開危險或困難的道路,尋找安全或舒適的路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避路是指人們在面對危險、困難或不愉快的情況下,選擇繞道而行,避免直接面對或參與其中。這個成語強調避免沖突、危險或不必要的麻煩,以保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避路常用于形容人們在遇到困境或危險時采取的智慧行動。可以用于各種生活場景,例如避免與沖突的人爭吵、遠離犯罪現場、回避不必要的糾紛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避路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著名小說《水滸傳》中。故事中,梁山好漢李逵在山中遇到一只兇猛的老虎,他不敢直接面對老虎,而是選擇繞道而行,避開了老虎的攻擊。這個故事體現了李逵聰明機智的一面,也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避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其中“避”是動詞,表示避開的意思,“路”是名詞,表示道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遇到困難時總是善于避路,從而避免了很多麻煩。
2. 在森林里遇到野獸,我們應該及時避路,保證自己的安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避路這個成語。想象自己在面對危險或困難時,選擇了一個安全的路線來避開,以保護自己。可以將這個場景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避路相關的成語,例如“避世”,“避禍”,以及與避路相關的故事和文化背景,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有人在打架,我趕快避路,不想被卷進去。
2. 初中生:考試前夜,我看到同學們在瘋狂復習,我決定避路,去休息一下。
3. 高中生:學校門口發生了交通事故,我選擇避路,繞道走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