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才
基本解釋
謂可與三公相當的才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琰 又名之曰:‘ 孫 ( 孫禮 )疏亮亢烈,剛簡能斷, 盧 ( 盧毓 )清警明理,百練不消,皆公才也。’” 唐 劉長卿 《哭陳歙州》詩:“儒行公才竟何在,獨憐棠樹一枝存。”參見“ 公才公望 ”。
成語(Idiom):公才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c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具有公正才能的人,特指能夠公正執法的官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才由兩個字組成,公指公正、公平,才指才能、才干。公才指的是具備公正才能的人,尤其指能夠公正執法的官員。這個成語強調了官員應該具備公正、公平的品質,以及出色的才能和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才通常用來形容官員的品質和能力。可以用于贊美一位官員在執法過程中公正無私,能力出眾。也可以用于批評一位官員在執法過程中不公正,或者能力不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是西漢時期劉向所著的一部古代文獻。具體的故事起源并沒有明確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才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公和名詞才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法官公才兼備,審理案件公正無私。
2. 他是一位公才之士,深受人民的敬愛和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才理解為“公正的才能”,通過聯想記憶,將公的意思和正義聯系在一起,再將才的意思和能力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法律文獻和歷史故事,了解更多關于公才的故事和實際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是一位公才之士,每次評比都會公正地評選出優秀的小朋友。
2. 小學生:我長大后想成為一名公才,為社會做出貢獻。
3. 初中生:我爸爸是一名法官,他公才兼備,每次審理案件都非常公正。
4. 高中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發揚公才精神,為同學們服務。
5. 大學生:在公共管理領域工作,需要具備公才的品質和能力,以便更好地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