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
基本解釋
◎ 龍虎 lónghǔ
(1) [manner of an emperor]∶形容皇帝的氣派
(2) [hero; warrior]∶比喻英雄豪杰
皆為龍虎。——《史記·項羽本紀》
英文翻譯
1.【醫】spirit and essence
詳細解釋
(1).龍與虎。 晉 王嘉 《拾遺記·顓頊》:“有曳影之劍,騰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劍則飛起指其方,則尅伐;未用之時,常於匣里如龍虎之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又鑄銅為大鼓,及飛廉、翁仲、銅駞、龍虎,皆以黃金飾之,列于宮殿之前。”
(2).喻英雄俊杰。 三國 魏 應璩 《與尚書諸郎書》:“二三執事,以龍虎之姿,遭風云之會。” 唐 李白 《古風》之一:“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 秦 。” 宋 蘇軾 《九日黃樓作》詩:“詩人猛士雜龍虎, 楚 舞 吳 歌亂鵝鴨。”自注:“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王十朋 注:“ 崔班 《灼灼歌》:坐中之客皆龍虎。” 宋 周必大 《益公題跋·跋劉仲威蘭亭序》:“ 晉 人風度不凡,于書亦然, 右軍 又 晉 人之龍虎也。” 清 孫致彌 《詠史次王玠右先生韻》:“龍虎親軍三十萬,登壇空想 霍嫖姚 。”
(3).指君臣。 宋 王清惠 《滿江紅》詞:“龍虎散,風云滅,千古恨,憑誰説。”
(4).五色斑斕貌。《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 ﹞入 關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唐 李白 《游泰山詩》之六:“想象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5).喻炳煥的文章。
(6).道教語。指水火。 唐 李咸用 《送李尊師歸臨川》詩:“塵外煙霞吟不盡,鼎中龍虎伏初馴。” 宋 蘇軾 《和章七出守湖州》之二:“鼎中龍虎黃金賤,松下龜蛇緑骨輕。” 宋 朱熹 《<周易參同契>考異》:“坎離水火龍虎鈆汞之屬,只是互換其名,其實只是精氣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龍也,汞也;氣,火也,離也,虎也,鈆也。”《老殘游記》第九回:“既不是寂滅虛無,又不是鉛汞龍虎。”
(7).堪輿家語。指墓左右兩邊的土堆。左為青龍,右為白虎。 明 繆希雍 《葬經翼·四獸砂水篇七》:“貼身左右二砂,名之曰龍虎者,以其護衞區穴,不使風吹,環抱有情,不逼不壓,不折不竄,故曰青龍蜿蜒,白虎馴頫。”
(8).《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 晉 張勃 《吳錄》:“ 劉備 曾使 諸葛亮 至京,因覩 秣陵 山阜,嘆曰:‘ 鐘山 龍盤, 石頭 虎踞,此帝王之宅。’”后以“龍虎”借指 南京 。 清 金綎 《采石磯》詩:“龍虎一失險,洪波空蕩漾。鬱鬱松柏枝, 鐘山 日相望。”
成語(Idiom):龍虎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h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強者或有權勢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龍虎是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種神獸組成,龍代表著力量和權勢,而虎則代表著勇猛和力量。因此,龍虎成語常用來形容那些具有強大力量或有權勢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在某個領域或某個團體中具有強大力量或有權勢的人。它可以用來形容政府高官、企業領導者、體育明星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龍和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動物,有著神秘而強大的力量。龍往往被認為是吉祥和權勢的象征,而虎則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因此,將兩者合并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強者或有權勢的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龍”和“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這個企業的總經理,真是龍虎之師。
2. 這位運動員的實力非常強大,堪稱龍虎之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龍和虎的形象牢記在心,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龍和虎的力量和威嚴,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了解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和用法外,還可以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龍和虎的相關知識,以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的背景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級里很受歡迎,真是我們班的龍虎之友。
2. 初中生:他是我們學校的體育明星,堪稱龍虎之將。
3. 高中生:他在學術競賽中一直名列前茅,是我們學校的龍虎之才。
4. 大學生:他在學生會中擔任重要職務,是我們學校的龍虎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