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棄筆從戎(qì bǐ cóng róng)
發音(Pronunciation):qì bǐ cóng r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放下文人的身份,投身軍旅,表示壯志豪情,舍棄文人雅士的生活,投身軍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原指文人放下文筆,投身軍旅,表達了壯志豪情和報國心情。后來也用來形容某些人放棄原有的職業,轉行從事其他行業的決心和勇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人放棄原有的職業或身份,選擇從事不同的工作或事業。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放棄舒適的生活條件,選擇艱苦的環境或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魏策》中有一則故事。戰國時期,韓國有一個文人叫曹劌,他擅長文學,但是國家處于戰亂之中,他決定放下文筆,投身軍旅,為國家效力。這個故事成為了“棄筆從戎”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棄:放棄;筆:指文人的身份和文學才華;從:從事;戎:軍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曾是一位著名的畫家,但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選擇了棄筆從戎。
2. 面對國家的危機,他毅然決然地棄筆從戎,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棄筆從戎”拆分為“棄筆”和“從戎”,并結合故事起源和基本含義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文人放下手中的文筆,披上戎裝,英勇地投身軍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韓國戰國時期的歷史,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文武雙全”、“文韜武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到了電視里的軍人英雄,決定長大后也要棄筆從戎。
2. 初中生:他的爺爺曾經是一名軍人,他也想效仿爺爺,棄筆從戎。
3. 高中生:雖然他的父母希望他考上大學,但他決定棄筆從戎,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