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搏
基本解釋
(1).攻擊;彈劾。 唐 元稹 《論教本書》:“目不得閲淫艷妖誘之色,耳不得聞優笑凌亂之聲,口不得習操斷擊搏之書,居不得近容順陰邪之黨。” 唐 司空圖 《題<東漢傳>后》:“茍厲鋒氣,果於擊搏,道不能化,力不能制,是將濟時重困,故 元禮 之徒,終致鉤黨之禍。” 宋 司馬光 《優老札子》:“近歲以來,大臣高年者皆不敢自安其位,言事者又欲以擊搏大臣為名,從而攻之,此豈為臣盡忠至公之道哉。”《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元年》:“ 確 ( 蔡確 )以擊搏進, 吳充 素惡其為人。”
(2).謂以嚴刑峻法治理。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若憯斷擊搏之,則將轉移於溝壑。” 明 唐順之 《戶部郎中林君墓志銘》:“其始令 麗水 也,或以 麗水 巖邑,非擊搏不可集事。”
(3).斗爭,奮斗。 宋 蘇軾 《霍光論》:“夫欲有所立於天下,擊搏進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則必有卓然可見之才,而后可以有望於其成。”
(4).出擊。《宣和畫譜·郭乹祐》:“如畫鷹隼,使人見之,則有擊搏之意,然后為工。”
(5).指相打,相斗。 明 張居正 《雜著》:“雷亦非陰陽擊搏之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説罷便兩相擊搏,滾入水中。”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少頃,掣劍亂舞,作擊搏狀。”
成語(Idiom):擊搏
發音(Pronunciation):jī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奮力拼搏,不屈不撓地與困難或敵人作斗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擊搏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擊”表示用力打擊,第二個字“搏”表示拼搏、斗爭。擊搏意指奮力戰斗,毫不退縮地面對困難或敵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擊搏常用于形容人們在面對困難、挑戰或敵人時堅定勇敢的斗爭精神,表達不屈不撓、奮發向前的精神風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擊搏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左傳》。據傳,晉國有一位名叫鄭武的將軍,他在戰斗中勇猛無畏,經常沖鋒陷陣,與敵人搏斗。后來,他因為擊搏精神的表現而被贊譽為“擊搏鄭武”,并成為擊搏這個成語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擊搏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擊”和“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場比賽中,他展現了擊搏的精神,堅持到最后一刻。
2. 面對困境,我們要堅持擊搏,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擊搏”這個成語與奮力拼搏的場景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面對困難時,像鄭武一樣勇猛無畏地奮力拼搏,這樣可以更加深刻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歷史故事或傳記,了解更多關于擊搏精神的實例和故事,進一步深化對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當我遇到困難時,我要像鄭武一樣勇敢地擊搏,不放棄。
2. 初中生(14歲):面對高考的壓力,我要保持擊搏的精神,努力拼搏,取得好成績。
3. 高中生(17歲):作為一名運動員,我要堅持擊搏,不畏艱難,爭取更好的成績。
4. 大學生(20歲):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要有擊搏的勇氣和決心,不怕失敗,不斷奮斗。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