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辰堆
基本解釋
古代設在衙門和驛站前用以報時的時辰臺。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 開元 中, 鄭審 檢校兩京館驛。今驛門前十二辰堆,即 審 所剏。十二辰堆,即今各衙門堂前時辰臺也。驛騎慮有淹遲,故置堆以紀去來之候耳。”
成語(Idiom):十二辰堆(shí èr chén duī)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èr chén d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聚集成堆,形容數量眾多或密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二指十二個時辰,堆指聚集成堆。十二辰堆意味著事物數量眾多、密集,形容非常繁忙或擁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流、車輛等聚集在一起,場面繁忙、擁擠的情景。也可用于形容工作任務繁重、人員眾多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了一個故事。古代齊國有一位名叫桓公的國君,他治理國家非常有方,百姓生活富裕,國家繁榮昌盛。有一天,桓公來到集市,看到人們絡繹不絕地來來往往,非常繁忙。他感慨地說:“人群聚集得像十二個時辰堆一樣。”從此,人們用“十二辰堆”來形容人多、繁忙的場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構成的成語,常用于主謂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大年初一,人們都去廟會了,十二辰堆,熱鬧非凡。
2. 學校放學時,門口十二辰堆,車輛擁擠,需要提前安排好交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十二辰堆”與人流擁擠、繁忙的場景聯系起來,形象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多、擁擠相關的成語,如“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放學時,門口十二辰堆,大家都在排隊等著上校車。
2. 初中生:去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十二辰堆,人山人海。
3. 高中生:考試前的圖書館里,人們都在搶座位,十二辰堆,很難找到空位子。
4. 大學生:畢業典禮那天,校園里十二辰堆,家長、老師、同學們都來參加。
以上是關于成語“十二辰堆”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