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忝
基本解釋
不辱;不愧?!犊讌沧印?zhí)節(jié)》:“不忝前人,不泯祖業(yè),豈徒一家之賜哉?” 唐 黃滔 《華巖寺開山始祖碑銘》:“有徒三十人,皆肅肅可觀,不忝師門?!?清 林昌彝 《亭檻詞三章》之一:“高爵厚祿居不忝,腰懸金印稱公侯?!?/p>
成語(Idiom):不忝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ù zhìa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以自己的成就為榮,不以自己的失敗為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忝是指一個人不以自己的成就為榮,也不以自己的失敗為恥。它強調(diào)了一個人應(yīng)該保持謙虛、有所自知,并且不應(yīng)該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驕傲自滿,也不應(yīng)該因為失敗而自卑消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忝常用于表達一個人謙虛、有自知之明的品質(zhì)。它可以用于夸獎一個人在成功面前保持謙虛,也可以用于勸告一個人在失敗時不要氣餒自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中。據(jù)說,春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名叫晏嬰的大臣,他非常有才華,但卻非常謙虛。有一次,晏嬰在朝廷上有了一番出色的表現(xiàn),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反而說:“我這點小事,怎能與國家的大事相比呢?”這番言論深深感動了齊桓公,他認為晏嬰真正具備了一個大臣應(yīng)有的品質(zhì),于是用“不忝”來形容晏嬰。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不忝”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不”和“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始終保持著不忝的態(tài)度。
2. 盡管遭受了失敗,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感到不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忝”與“不驕傲”、“不自滿”等類似的詞語聯(lián)系起來記憶。同時,可以結(jié)合故事起源中的晏嬰的謙虛品質(zhì)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謙虛、自知相關(guān)的成語,如“謙虛謹慎”、“自知之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班級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驕傲,而是保持著不忝的態(tài)度。
2. 初中生:盡管考試沒考好,但我不會因此而感到不忝,我會繼續(xù)努力提高。
3. 高中生:我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了冠軍,但我并不以此為榮,而是更加謙虛,不忝于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