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解
基本解釋
(1).古代碎裂肢體的一種酷刑。《戰國策·秦策三》:“﹝ 吳起 ﹞功已成矣,卒支解。” 鮑彪 注:“斷其四支。”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義正所在,視死猶歸,支解寸斷,不易所守。”《遼史·穆宗紀下》:“支解鹿人 沒答 、 海里 等七人于野,封土識其地。” 清 戴名世 《榆林城守紀略》:“ 廷杰 人駡賊,賊怒,支解之。”
(2).謂分割為小段。 巴金 《家》十八:“這樣一來,那條威武地飛動著的龍就被支解了,分成了九段。”
(3).分裂瓦解。《漢書·趙充國傳》:“ 羌 虜瓦解,前后降者萬七百餘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 羌 虜之具也。”
(4).猶尸解。 宋 蘇軾 《和陶<讀山海經>》之十:“金丹不可成, 安期 渺云海……支解竟不傳,化去空餘悔。”
支付,交付。 明 海瑞 《興革條例·戶屬》:“部絹委官水手銀伍兩捌錢捌分陸釐,移付工房,於該年里甲丁田銀內支解。”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dismemberent
成語(Idiom):支解(zhī jiě)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ji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解剖尸體或事物,以了解其構造和性質;也指分析、剖析問題或事情的本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解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一百七十六·李斯列傳》中,原意為解剖尸體。后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分析、剖析問題或事情的本質。支解強調通過深入剖析事物的各個方面,了解其內在構造和性質,以便更好地把握問題的本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解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對問題或事物進行深入剖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在學術研究中,支解可以用來形容對理論、實驗或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以便獲得更深入的認識和發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史記·卷一百七十六·李斯列傳》記載,支解一詞最早出現在李斯的故事中。李斯是秦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嚴酷的法律制度和高效的行政管理而聞名。在一次剖析動物的實驗中,李斯用支解來形容解剖動物并了解其內在構造。這個故事中的支解逐漸引申為分析問題或事情的本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解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支”和“解”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支”表示解剖、剖開,而“解”表示了解、分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善于支解問題,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2. 這位科學家通過支解實驗數據,發現了新的規律。
3. 在文學創作中,支解人物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科學家,在實驗室里進行支解實驗,以了解事物的內在構造和性質。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基本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支解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法家學派的思想和秦朝的歷史。了解這個成語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支解問題,因為它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知識。
2. 初中生:老師教我們支解文章,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3. 高中生:在科學實驗中,我們需要支解實驗數據,以便獲得準確的結論。
4. 大學生:在研究領域,支解理論和實驗數據是很重要的,它能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