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地
基本解釋
指東北偏北方位。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洧水》:“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隋書·禮儀志二》:“黑郊為壇,宮北十一里丑地,高六尺,并廣四丈。”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季冬之月,立土牛六頭於國都郡縣城外丑地,以送大寒。”
苦惡之地。常指邊遠偏僻的地方。《史記·項羽本紀》:“今盡王故王於丑地,而王其羣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 趙王 ,乃北居 代 , 餘 ( 陳餘 )以為不可。”《新唐書·韋處厚傳》:“其黨 劉棲楚 等欲致 紳 ( 李紳 )必死,建言當徙丑地。” 清 歸莊 《徐克勤先生七十壽序》:“先生既以死自誓,而故人臨歧相勞苦,亦質言無諱,誠以丑地危時,有不可測也。”
成語(Idiom):丑地
發音(Pronunciation):chǒu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丑陋的樣子或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丑地是由形容詞“丑”和名詞“地”組成的成語,用來形容外貌或地方丑陋不美觀的情況。這里的“丑”指的是丑陋、不好看的意思,而“地”則表示地方或地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丑地常常用于形容人的外貌或地方的美觀程度,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中,如描述一個人的相貌丑陋、一個地方的環境破舊不堪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丑地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篇》中。據說,戰國時期的荀子曾經勸告學生要不斷地修身養性,其中提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他用“丑地”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修身不夠,外貌或環境丑陋的情況,以此警示人們要注重修養和美化自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城市的某些角落真是丑地不堪,需要好好整治一下。
2. 她長得丑地讓人看了都不忍心直視。
3. 這個畫家的作品總是能把丑地變得美麗動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丑陋的地方,面對著一片丑陋的景象,從而強化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和了解其他與美丑相關的成語,如“美不勝收”、“美如畫”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房子真是丑地,我不喜歡。
2. 初中生:她的長相丑地讓人不敢直視。
3. 高中生:這個城市的某些地方真是丑地不堪,需要進行改善。
4. 大學生:這幅畫把原本丑地的場景變得美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