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閔
成語(Idiom):憐閔(lián mǐn)
發音(Pronunciation):lián m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憐憫、同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對他人的困境或痛苦感到同情和憐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對他人的不幸遭遇或困境感到同情和憐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書,其中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左傳》中的“憐閔”一詞出自《左傳·昭公十九年》。據記載,晉國昭公十九年,晉國大夫閔子騫因被廢黜而陷入困境。當時,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晉國大夫,他對閔子騫的不幸遭遇感到非常同情和憐憫,因此用“憐閔”來形容他的感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憐閔是一個兩個字的成語,其中“憐”是動詞,表示同情、憐憫;“閔”是名詞,表示他人的困境或痛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看到那個可憐的孩子,不禁憐閔起來。
2. 我們應該憐閔那些生活困難的人,給予他們幫助和關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憐閔”拆分成兩個部分來記憶,憐憫和同情是對他人的一種情感表達,而“閔”可以聯想到“民”,表示人民的困境或痛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同情、憐憫相關的成語,例如“同病相憐”、“憐香惜玉”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小貓受傷了,我憐閔它的痛苦。
2. 初中生:聽到同學家里出了事情,我憐閔他的遭遇。
3. 高中生:看到社會上的不幸事件,我憐閔那些受害者的遭遇。
4. 大學生:在志愿活動中,我憐閔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
5. 成年人:對于流浪動物的遭遇,我憐閔它們的困境,會積極參與救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