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隱
基本解釋
(1).揭開某種隱秘的事物。 元 姚燧 《故民鍾五六君墓銘》:“伊誰成厥孝子志,茍有善兮必門地。 漢 氏 仲山 凡豈異,奮筆發隱太史 燧 。”
(2).指一種闡發隱奧的文體。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纍臣自 崇禎 戊辰秋,絶葷酒,皈依釋氏,又誦《金剛》等經,又得詳味 蓮池大師 所纂《彌陀疏抄》、《菩薩戒發隱》等編,歡服釋教宏博,誠暗助圣朝,治化不淺。”如: 魯迅 《準風月談》有《幫閑法發隱》。
成語(Idiom):發隱
發音(Pronunciation):fā y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隱瞞真相或隱藏自己的意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隱是由“發”和“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發”意為表現或顯示,“隱”意為隱藏或隱瞞。發隱的含義是指故意隱瞞真相或隱藏自己的意圖,以達到某種目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隱常用于形容人故意隱瞞真相或隱藏自己的意圖,通常用于貶義或警示的語境中。可以在描述人際關系、政治斗爭、商業競爭等方面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董仲舒傳》記載了一個關于發隱的故事。相傳,董仲舒是西漢初年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曾經在朝廷上諫言,但被皇帝所忽視。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董仲舒在一次朝會上故意隱瞞真相,以引起皇帝的重視。這個故事成為了發隱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發”和動詞“隱”組成。可以用于主動或被動語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常常發隱,不敢直言直語。
2. 這位政治家善于發隱,讓人難以捉摸他的真實意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發隱”與“隱藏”或“隱瞞”之間的關系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用手遮住自己的臉,表示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發隱相關的成語,如“掩耳盜鈴”、“玩忽職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考試沒考好,就發隱不敢告訴爸爸媽媽。
2. 初中生:他為了爭取班長的職位,發隱了自己的競選計劃。
3. 高中生:她發隱了自己的家庭背景,以獲得同學們的認同。
4. 大學生:他為了通過面試,發隱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5. 成年人:政治家常常發隱,以迷惑選民和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