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虢
基本解釋
古代 虢國 有 東虢 、 西虢 、 北虢 之分,先后為 鄭 、 秦 、 晉 所滅。見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后亦泛稱“三虢”。 清 朱耷 《題畫八哥》詩:“八哥語 三虢 ,南飛鷓鴣少?!?/p>
成語(Idiom):三虢(sān guò)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g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為了得到名利而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犧牲原則和道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虢是由“三”和“虢”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三為數字,表示數量,虢為虢國的簡稱,代指春秋時期的虢國。虢國是一個貴族聚居的國家,貴族們為了爭奪國家的權力和利益,采取了各種不擇手段,不顧道德和原則。因此,三虢成語形容人們為了得到名利而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犧牲原則和道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虢常用于批評那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顧一切、不擇手段的人??梢杂糜诿枋稣味窢?、商業競爭等場景中的不正當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虢的故事源于《左傳·哀公十二年》。虢國國君獻公有兩個兒子,哀公是其中一個。哀公年幼時,獻公將其送到齊國學習。哀公在齊國學成歸國后,虢國的權臣陳文子卻不愿將權力交給哀公,于是設計陷害哀公,讓他被迫離開虢國。后來,陳文子又設計謀害哀公的哥哥,使得哀公成為虢國的國君。哀公上臺后,他為了報仇,采取了殘忍的手段,不擇手段地清除政敵,終使虢國陷入混亂和衰敗。因此,后人將虢國的這段歷史用“三虢”來形容為不擇手段、不顧道德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虢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得到晉國的官職,不擇手段地陷害了許多無辜的人,真是三虢之徒。
2. 這個公司為了賺錢,不顧法律和道德,采取了一系列三虢的手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虢”與“不擇手段”、“不顧道德”等相近的詞語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虢國歷史的知識,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四兇”、“五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得到好成績,不擇手段地作弊,真是三虢之徒。
2. 初中生:這個學生為了當班長,不顧原則和道德,采取了三虢的手段。
3. 高中生:為了進入理想的大學,他不擇手段地攀附權貴,真是三虢之徒。
4. 大學生:他為了獲得實習機會,不顧道德和原則,采取了三虢的手段,最終導致聲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