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頦歌
基本解釋
亦作“ 打骸垢 ”。戰栗貌。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三折:“ 僧住 將手心兒搓, 賽娘 把指頭兒呵,凍的他戰篤速打頦歌,他可也性子利害母閻羅。”《西游記》第二五回:“他兩個果又到園中,只見那樹倒枒開,果無葉落。諕得 清風 腳軟跌根頭, 明月 腰酥打骸垢。”
成語(Idiom):打頦歌
發音(Pronunciation):dǎ kē g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嘲笑、譏諷別人的悲傷或不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打頦歌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打”、“頦”、“歌”三個字組成。其中,“打”意為諷刺、嘲笑;“頦”是指人的下巴部分;“歌”是指歌曲或聲音。整個成語的意思是嘲笑別人的悲傷或不幸,以歌聲來表達嘲笑的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打頦歌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或批評某人對他人的不幸或痛苦表現出嘲笑或譏諷的態度。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交流、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打頦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的《打頦歌》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李靖的人,因為生活困苦而唱一首悲傷的歌曲,引來了一群無聊的人嘲笑他。這個故事通過諷刺的手法揭示了人們對弱者的嘲笑和不公平的現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打頦歌由“打”、“頦”、“歌”三個字組成,屬于動賓結構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別人的不幸總是充滿了打頦歌的態度。
2. 在他的嘲笑聲中,我只能默默忍受他的打頦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唱歌的時候被人用手掌打了一下下巴,然后其他人紛紛嘲笑他的悲傷,這樣就能夠記住打頦歌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嘲笑和諷刺相關的成語,如“以訛傳訛”、“嘲風詠月”等,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聽到同學被老師批評時,不禁打頦歌起來。
2. 初中生:他總是對別人的不幸表現出打頦歌的態度,真是太不友善了。
3. 高中生:這個電影通過打頦歌的方式揭示了社會中對弱者的嘲笑和不公平現象。
4. 大學生:他的打頦歌讓我覺得他缺乏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