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軌
基本解釋
[釋義]
(形)指違反法紀或搞叛亂活動。
[構成]
偏正式:不〔軌
[例句]
不軌之徒。(作定語)行為不軌。(作謂語)圖謀不軌。(作賓語)
英文翻譯
1.(越出常規, 不遵守法度或搞叛亂活動) against the law or discipline
詳細解釋
◎ 不軌 bùguǐ
[against the law] 不守法的事。軌,車轍,引申為法度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后漢書·張衡傳》
(1).越出常軌,不合法度。《左傳·隱公五年》:“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楊伯峻 注:“不軌謂舉事不合禮制法度。”《史記·平準書》:“ 卜式 上書,愿輸家之半縣官以助邊……天子以語丞相 弘 , 弘 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韋 相 貫之 ,為尚書右丞入內,僧 廣宣 贊門曰:‘竊聞閣下,不久拜相。’ 貫之 叱曰:‘安得不軌之言!’”《紅樓夢》第六九回:“素昔見 賈赦 姬妾丫鬟最多, 賈璉 每懷不軌之心,只未敢下手。” 陳殘云 《山谷風煙》第六章:“他想,應該趁著這個時機,到現場去指點指點,讓工作隊同志看見,就不會說他不關心群眾疾苦,也不會懷疑他有不軌的行為。”
(2).指叛亂。 漢 賈誼 《過秦論中》:“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宋 司馬光 《駕部員外郎司馬府君墓志銘》:“有驍騎十餘卒犯罪,謀亡去,監押捕獲之,誣云共圖不軌,欲殺之以求功賞,州官信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 康熙 中, 獻縣 胡維華 ,以燒香聚眾謀不軌。” 子虛子 《湘事記·軍事篇五》:“ 宋錫全 既棄 漢陽 逃,率眾挾械來 長沙 ,謀不軌。”
成語(Idiom):不軌
發音(Pronunciation):bù gu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為不正當、背離正道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軌一詞用于形容人的行為不正當,違背了道德規范或法律法規。通常表示某人的行為有悖于正常的道德、倫理或社會行為準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軌一詞常用于批評或譴責某人的不正當行為,特別是在法律、道德或社會領域中。可以用來描述貪污腐敗、背叛忠誠、犯罪行為等不道德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軌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用來描述某位貴族背離正道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成語之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是表示否定的副詞,而“軌”是指正道、規范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不軌,背叛了公司的利益。
2. 這位官員因為貪污受賄被判刑,他的不軌行為引起了公眾的憤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軌”這個詞語與不正當的行為聯系起來來記憶。想象一個人走在一條正常的軌道上,突然他離開了軌道,走向了不正當的道路,這就是他的不軌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不軌相關的成語,如“不正之徒”、“不道之徒”等,可以幫助進一步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不軌,老師批評了他。
2. 初中生:他因為不軌行為被學校開除了。
3. 高中生:這位政府官員因為不軌行為被判刑了。
4. 大學生:他的不軌行為給他的前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5. 成年人:我們應該堅守道德底線,不做不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