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碑
基本解釋
指 宋 蔡襄 所書《晝錦堂記》碑文。 明 王世貞 《晝錦堂記》:“ 韓魏公 ( 韓琦 )以上相作 晝錦堂 於 相州 ,時 歐陽文忠 ( 歐陽修 )以參政為之記,而 蔡忠惠 ( 蔡襄 )以三司使書之,時稱‘三絶’,又謂 忠惠 每一字必寫數十赫蹏,竢合作而后用之,以故書成特精絶,世所謂百衲碑者是也。”參見“ 百衲本 ”。
成語(Idiom):百衲碑 (bǎi nà bēi)
發音(Pronunciation):bǎi nà bē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筆雜亂、內容繁雜,缺乏條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百衲碑是指碑文上字跡繁雜、雜亂無章,沒有一定的順序和條理。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雜亂、缺乏條理,難以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百衲碑一詞多用于評論文章或言辭雜亂、缺乏邏輯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寫作或演講中的內容雜亂無章,沒有重點,難以理解的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百衲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相傳,唐代有一位文人在一座石碑上題寫了許多文字,但他的字跡雜亂無章,沒有一定的順序和條理。因此,這座石碑被人們稱為“百衲碑”,成為了形容文章雜亂無章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百衲碑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百”、“衲”、“碑”三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論文寫得太百衲碑了,根本讀不懂。
2. 他的演講內容雜亂無章,就像一塊百衲碑。
3. 這本書的章節順序太百衲碑了,讀起來很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塊石碑上字跡雜亂無章,像是被百種布衣碎片覆蓋著,形成了一塊百衲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文章或言辭的成語,如“馬馬虎虎”、“東拼西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作文寫得太百衲碑了,老師批評了我。
2. 初中生: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是百衲碑,我們都聽不懂。
3. 高中生:這篇文學評論的觀點百衲碑,根本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