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袷
基本解釋
(1).白色夾衣。《世說新語·雅量》“ 顧和 始為 揚州 從事” 劉孝標 注引 晉 裴啟 《語林》:“ 周侯 飲酒已醉,箸白袷,憑兩人來詣丞相?!?唐 李商隱 《楚澤》詩:“白袷經年卷,西來及早寒?!?br>(2).舊時平民的服裝。亦借指無功名的士人。 清 金農 《寄贈于三郎中山居》詩之一:“身離束縛卸犀圍,白袷披時少是非?!?林學衡 《柬樊山》詩:“便著黃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論文?!?br>白色圓領。亦指有白色圓領的外衣。 唐 李賀 《染絲上春機》詩:“彩線結茸背復迭,白袷玉郎寄 桃葉 。” 王琦 匯解:“袷有二音,亦有二義。作夾音讀者為復衣……作劫音讀者為曲領?!妒勒h》:‘ 支道林 見 王子猷 兄弟,還曰:見一羣白頸鴉,但聞喚啞啞聲?!?王 氏子弟多服白領故也。此用 王 家事,則音當從劫,解當從曲領為是?!?/p>
成語(Idiom):白袷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j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白色的衣袍,比喻清白無暇、廉潔正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袷是由“白”和“袷”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白”表示顏色,“袷”是指古代官員穿的一種衣袍。白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純潔、無暇,而袷則代表官員的身份和權力。因此,白袷成語表示一個人清白無暇、廉潔正直,沒有受到世俗的誘惑和腐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公務員、官員等身份的人為官清廉、廉潔自守,不受貪污腐敗的影響。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不受誘惑和腐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袷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古代史書中。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的宰相管仲被人誣告貪污受賄。管仲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決定剖開自己的心臟來讓人們看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清白無暇。當他剖開自己的心臟后,人們看到里面全是白色的衣袍,沒有任何腐爛的痕跡。因此,白袷成語就是以管仲的事跡為背景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袷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保持著白袷的品德,從不接受貪污受賄。
2. 這位公務員為人正直,白袷可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袷”這個詞語與清白無暇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穿著白色的袷袍,代表他的清廉正直。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和廉政文化,了解更多關于清廉正直的故事和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白袷的人,不要偷東西。
2. 初中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白袷的公務員,為人民服務。
3. 高中生:在社會上,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白袷廉潔,不受貪欲的誘惑。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樹立白袷的形象,做到誠實守信。
5. 成年人:無論在什么職業,都應該保持白袷的品德,不受腐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