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肝膽
成語(Idiom):吐肝膽(tǔ gān dǎn)
發音(Pronunciation):tǔ gān d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敢于直言辭色激烈,毫不畏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吐肝膽源自《左傳·成公十四年》:“子之言是也,吾嘗為之言於君,君弗聽,吾苦吞其肝而吐其膽也。”字面意思是指吞下肝臟,吐出膽汁,形容說話激烈直言,毫不畏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言辭激烈,敢于直言不諱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有勇氣、有魄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左傳》。當時,魯國的大夫子夏因為直言諫告國君,但國君不聽。子夏為了表達他的忠誠和堅定,比喻自己吞下肝臟并吐出膽汁,以示言辭激烈,毫不畏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吐肝膽的結構是“動詞+名詞+名詞”,表示動作和結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吐肝膽地指出了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2. 這位演講者敢于吐肝膽地批評政府的錯誤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吐肝膽”的形象,想象一個人勇敢地吞下肝臟并吐出膽汁,表示他有勇氣直言不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吐肝膽”相關的成語,例如“肺腑之言”、“直言不諱”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吐肝膽地向老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2. 初中生:這位演講者在臺上吐肝膽地批評了社會的不公平現象。
3. 高中生:他勇敢地吐肝膽地為自己的理念辯護,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4. 大學生:面對困難,我們要吐肝膽,勇敢面對,不退縮。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吐肝膽”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