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姓
基本解釋
即公孫。國君的孫。《詩·周南·麟之趾》:“麟之定,振振公姓。” 朱熹 集傳:“公姓,公孫也。”一說,王公的同姓。 毛 傳:“公姓,公同姓。”
成語(Idiom):公姓(gōng xìng)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x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眾人物或者公共事務,表示對公眾利益的關注和重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姓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指的是公共的、公眾的意思,“姓”指的是姓氏。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關注公共利益、公共事務的人。它強調了對公眾利益的關注和重視,表達了一個人應該為社會公共事務負責任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姓這個成語可以用于表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重視和關注,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公共利益意識。比如,當某個人在公共場合表現出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積極參與時,可以用公姓來形容他。此外,公姓也可以用于批評那些只顧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共利益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姓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場。在古代中國,官員的姓氏常常與其官職相關聯,因此有時人們會用姓氏來代表官員。而“公”是官職中常見的一個稱呼,表示公務、公共事務。因此,公姓這個成語就是通過姓氏來代表官員,進而引申為關注公共事務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姓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是形容詞,表示公共的意思,“姓”是名詞,表示姓氏。兩個字的結合形成了一個表示關注公共事務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有公姓的人,總是為社會公共事務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我們應該培養青少年的公姓意識,讓他們明白自己應該為社會做出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公姓”與關注公共事務和社會責任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的姓氏是“公”,表示他關注公共事務,有社會責任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公共事務、社會責任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公正”、“公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覺得老師是一個有公姓的人,他總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培養自己的公姓意識,為社會做出貢獻。
3. 高中生: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公共事務,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培養自己的公姓意識,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